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現實面

從事生醫產業8、9年的時間加上在學階段,算一算好像也超過十年了。從兩兆雙星計畫、5+2計劃一直到最近的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好像這個產業經過了幾十年了,一直都扶不起來?有啦,最近疫情關係,我們有了與醫療相關的『口罩國家隊』。

雖然好像沒看到台灣在生技醫藥方面有舉世突破,但還是對這個產業抱持很大的希望。今天參與了外貿協會與國貿局共同舉辦的大師領航-開啟台灣生醫產業新紀元論壇,感觸真的很深,看這四位醫界大老在台上發表他們過往的臨床實績與對產業的感慨,覺得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但是進步的空間還很多。

我簡單的總結一下今天會議的中心思想,大概就是醫療產業跟ICT產業是我們台灣兩大可以拿到國際上跟人家說嘴的產業。我們希望能夠將這兩大產業做整合並開發出可用的整合性應用方案。但是,重點來了,就是這個但是。但是,台灣礙於法規的問題,還有醫療從業人員過往所受的訓練內容與產業無關,加上兩邊人馬都很聰明,各自有想法,談到合作第一個談的就是錢,但是彼此之間不了解需求,一坐下來就談錢,這樣完全無法推進產業的合作與進化。

接下來我針對今日的對談議題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內容是我聽打出的大綱,並沒有逐字紀錄,大家就做個參考囉~

台灣作為精準醫療產業的樞紐與利基?

魏院長: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在人和這部分需要再有更多的努力。有些醫生在臨床未必有出路,但在科學方面卻發展得很好。應該讓人才用在適當的領域,最重要的是人才整合,有創意沒有用,但是法規需要鬆綁,否則創意都無法在台灣落實。現在一般要取得台灣的核可都是先拿FDA再回頭拿TFDA。其實都是要跨領域整合,如果放在政府架構下應該就是衛福部、科技部、經濟部的資源整合。把法規做好了,整體回敬與氣氛改變了,才可能有新的發展。

陳院長:台灣有優秀人才與充沛的研發能量,台灣已經可以走出做學名藥的路,正朝向新藥研發的方向邁進。

魏院士:醫生的養成當中並沒有產業的素養,通常認為一個好醫師指的是提供病人好的服務以及如何回饋國家與國際社會。靠理想跟人道精神鼓舞醫生繼續往前,但能持續多久?新一代的醫生願意繼續犧牲嗎?推新南向政策的時候不要排斥其他先進國家,不要妄自菲薄。在歐美國家行列裡,我們在很多領域也是領先的,其實可以用醫療去帶動國際地位。

楊校長:醫療是一條辛苦的路,希望將醫療產業改成健康產業。因為醫學院宣示的時候救人是天職,不考慮賺錢,所以推醫療產業不是很好。反之,對國家的經濟發展來看,推健康產業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健康市值得投資的。關於亞太樞紐的部分,資本市場投資是很重要的,新藥研發需要足夠的資金與時間的投入,否則發展是非常有限,跟國際大藥廠合作才有機會走出去。去年2020年台灣生醫上市櫃第一名是喬山,是在做健康促進的,這產業絕對是未來的藍海。南向的輸出我們是很有利基的,向馬來西亞就覺得我們的醫療很先進。從醫材著手會是比較快的路徑,南向學員的訓練如果用的都是台灣的東西,以後回去他也會用台灣的東西。但法規一定要鬆綁,要思考的是資本市場要怎麼投入。台灣自己要先用過自己的東西,否則國外會認為你們自己都不用,我們怎麼敢用。跨部會平台的建立很重要,讓彼此知道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邊。

資通訊業與醫療業之間的溝通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或是怎麼樣可以促成溝通對話?

魏院長:醫療過去使用科技的部分很少,也不知道怎麼樣去談。談的時候都會想到說自己的智慧財產要怎麼保護,我花時間跟你談是不是要有點智慧財產的好處。建議是兩邊在一開始的時候都先不要談錢。兩方在合作的時候通常是科技業的進度快,醫療端的人比較不配合,相對保守。這時醫院領導人就要只是,才可以讓進度快一點。

陳院長:重症難症的國際醫療也有很多東西需要突破。尤其簽證問題需要克服。

魏院士:還是應用醫療服務來賺錢比較實在,尤其是簡單的醫療行為。這兩個產業再結合有很大的困難,自身的經驗是不好的。因為每次手術時間很長,科技業得人都沒耐心,不容易合作。科學的東西跟科技的商機結合還是要有人出來講實話,有時候生技產業賣的是一個夢想。追求理想的時候也要回頭看一下現實。

楊校長:醫療科技跟健康產業可能有重疊但不能完全擺在一起,要推動產業的時候能產出的獲利非常的少。要如何把它融合而成為一個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ICT跟醫療結合是很難的事情,但是還是要好好溝通,這樣才可以結合。醫療人員相對保守,這種心態確實是需要改變。

你們對於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跟我們一起討論。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