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舒適圈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應該說自從政府開始大力鼓勵青年創業之後,離開舒適圈這個片語變的意外的流行。可是對於每個人來說舒適圈的定義各有不同,且每個人對未來的滿意度與規畫皆不同,因此,何來你一定要離開舒適圈這個說法呢?

承認吧!安穩才是你內心深處想要的!

人一生追求的是什麼?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追求的都不會是夢想,而是「安穩」。有一些人的「開咖啡店」、「開書店」、「買房子」,其實也就是求個「安穩」而已。因為你終於有了可以支撐你生活的靠山,表面上來說那真的是一種安穩的來源。人天生就是懶,懶到最好有現成的成果可以讓你拿來逃避生活帶給你的不安穩。我認為「讓舒適圈更舒適」才是每個人最合適的夢想。所以「舒適圈」不需要離開,你需要的是維持、擴大這個舒適圈,並讓舒適圈更加的舒適,這才是人生應當追尋的目標。

創業=離開舒適圈?

創業本身就是個充滿不穩定的行業,而且你要自己承擔成功已及失敗的風險。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丹尼爾.凱布林曾經總結人類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如果你現在是協槓青年,我敢說大概有八成的你們現在有這樣的感覺。你剛到職的時候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發揮你最大的貢獻,應用你所學、你的專長幫助組織成長。剛開始投一年的你熱情滿滿,什麼事都阻礙不了你的熱情與發揮,你會跟老闆建議相對好的做法。但你漸漸發現,組織這麼龐大,你好像處處受限,即便你認為你的建議比長官要你做的還要好。但是組織文化的問題,你漸漸的感受到被約束。你不敢再做創新的事情,你也不再提出創新的想法,默默的你變的跟大家一樣,因為害怕做錯事、說錯話被長官刁難、懲罰,所以你安靜了。然後這份安靜讓你開始恐懼,你開始覺得自己不是自己了,你要離開,你真的要離開這個地方!如果上述的故事說的是你,那我想提醒你一件事情,先別急著走!先別急著因為這樣就賭氣離職,然後躲到創業這個避風港。

因為你以為創業就不會有討厭的老闆、奇怪的同事、蝦爆的組織規矩,這些真的都是你以為的而已。事實是你會有更多的老闆以不同的樣貌出現,你會需要為了每天睜開眼睛就要燒錢而煩惱,你會因為疫情的關係,客人都不來了而焦躁。創業是進入另一個不舒適圈!

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你可以透過強化優勢、建立危險隔離區的方式在原來的位置上,為自己擴大新的舒適區。要怎麼做呢?首先你先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你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三件事,以及這些事為什麼讓你有成就感。描述得越詳細越好。寫完之後,從這些成就事件中提煉你運用到的能力、展現出來的品質,並在以後的工作中刻意使用這項能力,使能力不斷被強化。一旦你感受到自己的優勢,你就總是會想運用它,熟能生巧就是這麼來的。

以我過去輔導過的廠商為例,她是一所私立科大的教授,她厭倦了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有天這樣的工作壓力讓她產生了自體免疫疾病,她變的很不舒服。一開始的她很沮喪,以為人生大概就這樣完了。但是請她轉了念,應用自身的生物技術基礎,她開發出了減緩她自體免疫疾病的產品,現在創業成為一家新創企業的創辦人。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醫生朋友,他覺得醫生一次救一個人太慢了,因此去念了一個MBA,他不想因為一時的冒進丟掉工作,所以決定以最小的試錯成本去嘗試新領域,回台灣就一邊當醫生一邊創業。他創業的項目是開發出一個可以應用AI語音智能來達成並例紀錄的軟體,協助醫生在開刀時也可以同時完成並例紀錄。他的目標是一旦新創事業所開發的產品達到是量產的程度,且他的募資金額足夠支撐三到五年的營運,他就要辭去醫生的工作,專心創業。

實際上,每一份工作,都無法讓你收穫一個完美的選擇。無論做什麼工作,你都要遵循核心競爭力原則。所謂核心競爭力,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件事100個人做,你能處在前10名。如果你能找到一兩件這樣的事,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你很擅長它,它就是你的舒適區,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它。你不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所以說不要老說要離開舒適圈,應該想辦法在你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擴大你的舒適圈。讓自己在可以發揮的地方,施展專長。


➔ 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或私訊IG,我看到都會回哦~
➔ 通常IG回覆速度比較快,歡迎追蹤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dr.marketingexpert/
➔【一對一教學/企業內訓/講座/廣告代操】等各種合作邀約,請來信:jessieinglasgow@gmail.com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