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客戶處理一個替身醫療論壇的籌備,才發現原來科幻電影演的內容離我們不遠了!
替身醫療是什麼? Avatar 阿凡達跑到生活當中了!
替身醫療的重點就是在於利用自體的細胞在體外培養,或者培養成腫瘤或類器官,再進行藥品的篩選,以替身代替病人本身去做試要的動作,減少病人本身承擔的風險。科學家利用這樣的概念,將腫瘤移植到小鼠以及果蠅身上,讓他們擔任病患的替身,幫忙測試不同的藥物,再將最有效的藥物使用在病患身上。也或者將患者的癌細胞培養起來,或者做成生物晶片,再利用不同的藥物做治療,找到對於此人的癌細胞做有效的藥物,再將藥物用在病患身上,加大治療機率。從此以後我們可能不用再像是瞎子摸象或者神農嘗百草這樣,親自去是每一個可能可以用的藥物。
癌症的進程快速,每個患者的時間有限,我們怎麼在有限的時間裡面為患者爭取最多的時間,增加最大可能的存活率,是每個科學家的最大目標。
Jessie 傑西
台灣誰在做替身醫療?
現在國動中心有在做阿凡達鼠、國衛院有阿凡達果蠅、精拓生技有體外細胞用藥篩檢,都是很好的一個開端。這次我們籌辦的論壇由國衛院攜手精拓生技共同舉辦,也很感謝中華海洋張董熱情贊助!詳細活動內容我們等正式上線的時候再分享給大家。
特管法通過之後有什麼好處?
在特管法通過之前,在體外用細胞或組織來做篩藥這件事在實驗室是很普遍的實驗方法之一。但用在臨床上替人類進行這樣的體外替身醫療服務卻礙於沒有法規的規範而受到意義上的限制。檢測單位一樣也是出具一份檢測結果,建議消費者可能的有效用藥,實際上還是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開具用藥指示。因為沒有法規的管理,沒有進到院內碼,醫師可能會懷疑該方法的可信度以及考量使用的方便性,因此導致此方法就算比過往的方式更好,但還是不容易普及。現在特管法也通過,對於抗癌瘤藥物之伴隨檢測可以使用LDTs規範搭配通過衛生局與醫療院所的申請來增加執行的容易度。
但這法規又牽涉到另一個議題也就是長久以來大家說的,讀生科一生科科的概念。怎麼說呢? 操作的實驗室也需要通過LDTs認證,才可以執行相關業務。這沒什麼問題,反而是一個保障。但實驗室內操作人員的資格分為四類,第一類為實驗室的品質主管,其資格必須具有醫師或醫檢師的身分;第二類為技術操作人員,都需要具有醫檢師資格;第三類則是研發、分析、校正、生物資訊處理人員,這類人員則是至少要有生科相關科系背景;第四類則是核發報告人員,也必須要具有醫師資格或醫檢師資格。令人爭議的是,檢測的開發及操作SOP的制定幾乎都是生科人在實驗室研發出來的成果,但法規確規定生科人不得碰實務操作,這不禁讓人想問難道生科人在法律上被認定不具有專業操作技能嗎?我想這是一個有待法規改善的地方。畢竟國家想要扶植生技產業,就必須對認真投入生技研發領域的專業人員有多一點的重視與支持。
身為前生科人的我,覺得這條法規有點在限制生科人的發展,要念生科的學弟妹們千萬要考慮清楚。
結論
生科還是很好玩的,只是你要有很大的耐心去等待一個結果,也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金錢材可以完成一個偉大的成就。最後,我想說政府扶植台灣生技產業絕對不是僅限於喊口號,這次特管法的通過也讓生技產業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期待台灣生技產業在未來能夠結合AI技術、生物科技技術、法規等讓科技與規範能夠盡量有個平衡點,以協助產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