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過有種長輩,過年過節的時候會問你說,啊小明你在學校考試有沒有第一名?要讀什麼大學?什麼科系?有考上鐵飯碗嗎?還是你在台積電工作嗎?好可惜喔你沒當醫生。在台北買房了嗎?現在薪水多少啊?我看你工作也一陣子了,有沒有女朋友?要結婚了嗎?如果你剛好結婚了,那他會問你哪時候要生小孩?好像人生就是被生出來、考試、唸書、找到一份穩定高薪工作、找個結婚對象、生小孩、養小孩,然後你跟下一代繼續輪迴這樣而已。這樣的經驗你沒體驗過100%也至少體驗過80-90%。但這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你的人生會怎麼發展,取決於你的視野!
會問剛剛那些問題的長輩,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生活周遭的經驗只有關於生存,而沒有生活。18歲以前的我,號稱對未來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上哪所學校、要念什麼科系。但你知道這一切的考量是什麼嗎?一切都是關於我要從事什麼工作。我以為當醫生是我的夢想,所以我拼了命地讀書,真的是拼了命,因為我連走路都在讀書。不管是在學校走廊、還是在馬路上,我都是隨時拿著一本書教科書在讀。國中考試都是全校第一,因為我爸媽說我要當醫生才可以就很多人,賺很多錢,然後光宗耀祖。你注意到了嗎?爸媽的重點放在賺很多錢,然後光宗耀祖。漸漸的我發現好像哪裡不對,但是又說不上來,因為我的視野在那個時候根本只有讀教科書。我連漫畫、小說都不能看,因為媽媽說那是廢物。可是我其實有點喜歡畫畫、我也有點喜歡寫作。我還有點喜歡音樂,想學小提琴,但媽媽沒讓我學。但是我如果說我想補習學科,她二話不說讓我去。這至今還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謎團。
總之,我在狹隘視野的學校及家庭教育下長大了。我沒有當醫生,我先是成了生命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研究怎麼基因編輯、怎麼養癌細胞、怎麼合成病毒、怎麼殺死癌細胞、怎麼做抗體,然後再到怎麼管理一間抗體工廠、怎麼銷售各式耗材跟研究用藥物。當然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生命其實也發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我體驗了生命無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經營、感情關係的經營、健康變化、興趣的發展等等。我體會到除了念書跟工作之外的繽紛,我冒出了一個念頭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剛好又有子孫的話,我要跟子孫說什麼偉大的故事?我可以跟晚輩分享什麼有用的人生智慧?
我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我給自己找到的一個答案。那就是我要完成我的夢想,出國唸書,去開拓我的視野。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再不離開目前生活的小圈圈,我人生大概就這樣了。看看周遭的長官、同事、親友,他們的人生其實長得都差不多,視野也差不多。當時28歲的我,正是人生潛力無窮之時,但在台灣看到的是,狹隘的風景裡有的只是灰暗:我看見的是我的人生還沒有展翅高飛,就已經有許多人在面前警告我興趣不重要、理想不重要,能夠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最重要。我再這樣待下去,我大概就是自我毀滅。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我在內在與外在探索時,已經找到自己的個性、也夠認識自己了。
我發現跟別人長得一模一樣是我內心深層最害怕的事!
既然我已經夠了解自己的個性、職業傾向以及願景,那我何不給自己一次機會,既能出國唸書拓展視野、又能為往後的生涯鋪路?所以我選擇了去英國念國際行銷。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是一所以實務教學獲獎無數的商學院,在世界商學院排名也都前幾十名。在學校裡我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歐洲學生懷抱對於未來人生的熱情,亞洲學生看國籍不同有不一樣的目的。也感受當地人文氣息,對於生活他們更重視的是品質與品味,只要是出席聚會一定把自己弄的很整齊、對於不同文化他們樂於理解、喜歡嘗試各種新事物,對於未知,他們有勇氣面對,對於失敗,他們無所畏懼。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面對未知與失敗的觀點,其實只要檢討然後換個方式再試幾次就好,沒什麼好怕的,大不了就是確定這不是你可以獲得或完成的,然後再換一個新的方向試試。體驗過後我才擺脫人生的枷鎖。
畢業後去中國工作,才讓我看到中國跟台灣新聞上的不同樣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總之後來我又回台灣從事新創輔導產業,了解這個產業是怎麼運作的、獲得了人脈資源鏈結以及各種職場經驗。於是今年我創業了,成為好感品牌行銷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我輔導過25家以上新創事業做市場行銷推廣、協助100位以上學員進行個人品牌策略規劃、曾協助育成中心獲得1500萬政府計劃案、舉辦過20場+線上線下講座。也當過陽交大生技系創業課程講師、輔大創業社講師、更開設品牌行銷、創業相關線上課程輔導100+學員打造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