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創團隊、新創企業都再找這些資源,但這些資源不明白的人都以為很像,但其實有主要有三個區別:投資階段差異、投資條件差異,以及附加價值差異。這區別又跟你團隊或公司的現況有關係。 先簡單跟大家科普一下,全台灣政府立案的創育機構截至今年調查大約有389家,包括加速器、共同工作空間、育成中心、協會或社群、園區或基地還有在地創育訪,這些零零總總有將近四百家,政府單位直接營運的有83家。這些單位你要去哪裡找?可以到經濟部新創圓夢網上就可以初步篩出可能適合你的創育機構。在這裏面你比較可以找到廣義的育成中心、加速器這種類型的單位。 那剛剛提到說其實這些資源的主要差異有三個嘛,投資階段差異、投資條件差異,以及附加價值差異。 在投資階段差異: 投資階段取決於公司發展階段,而不是公司存續時間,因此有些產品開發周期較長,或是需要較長技術研發時間的公司,可能都存在兩三年了還是種子期,比如說像生技業。但發展較快的電商可能兩三年就能走到成長期或擴張期。你看91APP 2013成立現在已經上櫃了,市值最高超過400億元。 團隊在最早期資源匱乏時,育成中心所提供的輔導會對增進創業知識有一定幫助,但育成中心往往偏向技術性的研發及支援,不見得在產業面上有夠強的業師團隊輔導,大多數不會提供資金,因此很多團隊會試著申請政府的創業補助計畫、貸款計畫、或參加創業競賽來獲得資金,另外天使通常也是在這個階段就做小額投資。 對於商業模式已經經過驗證,或是已經推出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需要邁向商品化,就會選擇進入加速器,透過三至六個月以內的密集培訓,學習讓公司快速成長的方法,並且利用加速器的人脈和資源去找客戶和投資人。加速器通常會以課程、業師等服務和資源,再加上與天使差不多的投資額來換取不超過10%的公司股份,如美國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會用US$120,000買走7%的股份;500 Startups則會用US$125,000買走5%的股份。其他知名的加速器還包括了美國的TechStars、AngelPad;亞洲的SparkLabs、Chinaccelerator、AppWorks;歐洲的Startupbootcamp、Seedcamp等等。 對於已經有產品的新創,也有可能會選擇在Flying V、嘖嘖、Kickstarter、Indiegogo這樣的眾募平台募資生產,另外新創也可以選擇股權或債權眾籌在過去這兩年才開始在台灣推廣的募資模式。但是目前股權眾募的成效不好,主要原因在於法令對眾籌公司在公開發行上的揭露規定近乎上市櫃公司,同時對於投資人的投資額度也限制在每筆$30,000以內且每年不得超過$60,000,因此導致這樣的方式在台灣比較行不通。一般群眾募資還是會比較像是產品預購給優惠的這種方式進行。 在差不多A輪的時候,多數新創的商業模式都已經穩定,也開始有了銷售收入,這時候就是讓創投進入的時機。創投是由專業而多面向的投資團隊組成,能夠同時應付產業、技術、財務、法務等多方面問題的菁英團隊。因此對於新創公司而言,不管是需要錢、需要人脈、需要人才、需要客戶、需要營運上的建議等等,好的創投都有能力提供或牽線。而創投的品牌也能為公司帶來極大的媒體曝光和正面品牌形象,如被全球最頂尖的創投Sequoia紅杉資本投資,幾乎是像拿到投資界的諾貝爾獎。 其他在亞洲比較知名的國際級創投,還包括了來自日本的SoftBank、CyberAgent等;韓國的KTB Network、BlueRun Ventures等;美國的Accel Partners、KPCB、Fenox等;中國的深創投、達晨創投、君聯資本等。 簡單說被知名創投的投資,等於對新創發展前景有一個背書,讓其他的創投未來也比較有機會投資更多 投資條件差異: 不同的投資人會有不同的投資策略,特別是創投,不可一概而論,但基本上各類型的投資人會有不同投資條件和期待。育成中心和加速器雖然表現上性質相近,但傳統上來說,育成中心的目的是輔導新創成立,不太會投資輔導出的新創,但加速器往往都會對審核通過而培育出的新創進行小額投資,如矽谷最知名的Y Combinator就是全球頂尖加速器之一。另外,加速器、天使,和創投在完成首輪投資後,如被投公司表現良好,它們則有可能會追加投資金額,加碼金額視基金規模和可投額度而定。投資的金額從0到數億都有可能,那相對的占股從0%到100%都有可能,他們要看的投報率也都不一定,可能2倍3倍,到到數十倍甚至每年每年要固定成長20-30%。 附加價值差異: 育成中心的價值取決於它們的業師團隊強大與否,還有他背後的資源鏈結可用性,透過這些方式實際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的疑難雜症,並且指引方向,主要還是專注於草新創期的新創團隊。 加速器和育成中心雖然同樣需要強大的業師團隊,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加速器並不是在幫助團隊創業,而是透過短期密集的公司商業化/規模化指導和募資相關培訓,把團隊推到伸展台上給投資人。換言之,它們是專門餵案件給創投的。因此它們的價值取決於行銷能力強弱(如媒體曝光、舉辦創業競賽、Demo Day等吸引投資人)及投資網絡規模(有100家創投會來看這裡的案件,還是只有10家?)。 天使一般是用自己的資金投資的獨立投資人,所以如果本身是企業家出身,則可以給團隊帶來很大幫助,但由於天使投的案件規模較小、佔股低,只有案量較多,因此也不見得會投注過多心力在一家新創上。 創投通常會有多種產業的關係網路,且與很多機構投資人、證券商等都有關係,再加上有一整支專業團隊管理被投公司,因此如果創投有董事席次的話,也更能夠給創業者帶來實質協助,包括找投資、找人才、牽線拉關係等。還有找創投的話就要看說他的投資基金年限,一般在5-7年左右是一個期限,所以以新創公司的角度要去找創投談的話,最好先看一下他們資金目前用到第幾年了。 私募基金則是在公司已經成熟,接近上市階段才會進來,除非是進行M&A(合併與收購)或是MBO(管理層收購),對於公司的營運則相對沒太大影響。這種狀快在台灣新創圈比較罕見,就先不多說。